经常做噩梦的中年人,晚年痴呆风险更高
一、香港中文大学研新法提升急性白血病存活率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一种血液和骨髓的癌症,会导致患者不成熟的白血细胞过度繁殖,从而排挤健康的血细胞,极具侵略性。
目前,儿童AML的标准治疗包括化疗和来自捐赠者的干细胞移植,有希望帮助患者长期缓解。但对于干细胞移植后癌症复发的患者来说,治疗难度会加大,大多数患者最终在几个月到一年内因疾病进展而死亡,存活率往往不足四成。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卓越儿童健康研究所成功结合药物及基因测试,可在三日内完成药物灵敏度测试,并结合基因分析,配对最有效的药物予病人,以控制病情,有预计只能存活两至三个月的病人藉此延长两年半的生命。团队展望未来能在病童复发前进行精准治疗,实现治愈。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教授李志光介绍,虽然儿童AML通常采用化疗配合骨髓移植的标准治疗,属于“一体适用”方案,但因患者很多时出现不同的基因转变,与病人的生存期相关,可能有未缓解、复发、抗药,甚至死亡的情况发生。而通过精准治疗,可以结合每个人不同的血癌特质,使用针对不同基因变异的靶向药物,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52名患病儿童的61个骨髓样本进行综合药物、基因组学及临床数据的全面分析,在45种已获批的药物库中找到部分标靶药物,对儿童血癌细胞具有比传统化疗药物更佳的反应。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助理教授梁锦堂说,有经历两次复发的14岁男童,根据文献几乎无生存机会,在抽骨髓、做药物筛选后采用精准治疗用药,病情得到缓解,并延长存活期达两年半;亦有病情更复杂的14个月大女婴,经历三次复发,采用精准治疗用药后延长一年存活期。
梁锦堂继续表示,虽然两名病童最终不幸离世,但经治疗后,在基本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延长了生命。而基于此次研究结果,未来目标是做到在未复发前便已用药,实现根治疾病。

二、以毒攻毒!疱疹病毒“变身”癌症克星
在近期举办的2022年欧洲肿瘤医学会(ESMO)上,有英国科学家提交论文称,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疱疹病毒可能给已经穷尽所有其他疗法的癌症患者带来希望。该研究结果在一个有39名患者参与的试验中表现出了显著疗效。
据悉,这种名为RP2的病毒是一种转基因的单纯疱疹病毒。它被直接注射到肿瘤中,并在癌细胞内大量繁殖,然后从内部使癌细胞破裂。它还能阻断一种名为CTLA-4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此外,RP2经过改造,能够产生刺激免疫系统的特殊分子,从而使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消灭癌细胞。

研究人员解释说,他们在注射RP2前后对患者进行了活检,发现肿瘤的“免疫微环境”——即肿瘤周围的区域——发生了积极变化。注射导致该区域有更多的免疫细胞,包括CD8+T细胞,并“开启”了与抗癌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
参加试验的病人罹患多种癌症:皮肤癌、食道癌和头颈癌。已经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可用,即使现代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对其无济于事。在参加试验的39人中,9人只使用了RP2,另外30人使用了RP2结合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
结果表明,仅接受RP2治疗的3名患者的肿瘤缩小了,其中涎腺癌患者的肿瘤完全消失,而且15个月后仍未复发癌症。另外两名食管癌和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癌症缩小了。而接受组合疗法的7名受益者中,6人的癌症在14个月中一直没有恶化。此外病人报告的副作用大多数是发烧、发冷和疲劳,无需医疗干预。
该研究负责人凯文·哈林顿说:“我们的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对于一些癌症晚期患者——包括那些对其他形式的免疫疗法没有反应的患者,这种转基因疱疹病毒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选项。”
接下来,研究人员希望继续探索RP2在更多癌症患者身上的治疗潜力。

三、中年噩梦多 痴呆风险高
近日,《柳叶刀》子刊《临床医学》上发表了一项英国研究,该研究表明,在痴呆症特有的记忆和思维问题出现之前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噩梦可能就已变得很普遍了。换句话说,经常做噩梦的中年人更有可能在晚年被诊断出患有痴呆症。
伯明翰大学人类大脑健康中心的Abidemi Otaiku博士表示:“我们首次证明,在一般健康成年人中,痛苦的梦境或噩梦与患痴呆症风险和认知能力下降有关。”
虽然噩梦与痴呆症的更明确联系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但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种识别痴呆症高危人群的有用方法,能够帮助患者尽早识别并及时采取措施以减缓疾病发作。

该团队研究了来自美国3个社区队列的数据,其中包括600多名年龄在35岁至64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2600名79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所有参与者在研究开始时都没有患痴呆症,年轻组平均随访9年,老年组平均随访5年。参与者完成了一系列问卷,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其中涉及个人发生噩梦频率的问题。
该研究收集了2002年至2012年的数据。研究人员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噩梦频率较高的参与者是否更有可能经历认知能力下降并被诊断为痴呆症。
研究表明,在接下来的10年里,每周做噩梦的中年人(35岁至64岁)的认知能力下降可能性是正常人的4倍,而老年人被诊断为痴呆症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两倍。
有趣的是,这种关联性在男性中要更为强烈。例如,每周做噩梦的老年男性患痴呆症的可能性是未做噩梦老年男性的5倍。而女性的风险仅增加41%。
该研究也具有局限性,其一就是用于评估痛苦梦的问卷没有明确区分不好的梦(即没有醒来的痛苦梦)和噩梦(即醒来的痛苦梦),因此不能确定后来认知结果的关联是否会因为痛苦梦的亚型而不同。